2006年9月25日《明報》論壇
陳太現在的態度,明顯地要和泛民劃清界線 ,並為自己「爭取民主」的行動降溫。
陳方安生終於宣布不參加明年的行政長官選舉。她在記者會上說,她「從沒有想過」參選行政長官,這句話大概很少人會相信。她的名言「見步行步」,以及「誰知道這幾個月會發生什麼事」的說法,不能不引起人們對她參選意欲的猜測;即使未有下定決心「去馬」,至少也不是完全沒有興趣。如果她真的早就對參選心如止水,只是希望為推動香港政制發展做點深入的研究,提出一些有分量的建議,那末她一早表明不會出來角逐行政長官的位置,對她的工作一定有利得多,起碼可以減少中央和特區政府高層對她的猜疑,令更多人願意成為她的伙伴。
她解釋對是否參選的問題一直不表態時說:「在政治層面上,大家都學會未到最關鍵的時刻,都毋須表態。」這話說得不倫不類,毫無說服力。難怪傳媒都說她是「棄選」、「退選」或者「退縮」。
陳太清楚地知道,在「泛民主派」裏,有不少她的朋友一直希望她參選,以為她會參選。所以,她要向對她決定棄選感到失望的人說「對不起」。
不過,最令泛民主派感到失望的,恐怕不是陳太不參選。陳太在記者會上還作了兩點重要表態:1.她表明不會為泛民主派推舉的行政長官候選人助選;2.她說支持「任何對香港有承擔,能夠以公開、透明、有公眾誠信態度去管治香港,好好履行一國兩制的人」當行政長官。
她列出的這些條件,並不包括支持2012年(或者盡快)實行普選,甚至沒有提及對民主的承擔。這兩點立場,應該更令泛民失望。
這不能不說是陳太在政治態度上的一個明顯的轉變。自去年12月出人意表地參加「反政改大遊行」以來,陳太多次公開發表支持民主、爭取普選的言論,並且站到泛民當中,動員市民參加今年的「七一」遊行。她又公開呼籲行政長官曾蔭權,要「付出更大努力,為港人爭取民主」。7月下旬她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節目訪問時,還說她籌組「核心小組」是為了推動普選,因為「現在須挺身爭取,游說更多人加入爭取民主行列。必須要壯大聲音,否則難以說服中央及港府,落實全面普選的目標」。
陳太現在的態度,明顯地要和泛民劃清界線,並為自己「爭取民主」的行動降溫。她的核心小組裏沒有泛民的代表人物,並且據她解釋,「主要是研究普選的模式及路線圖」,而「由於工作相當複雜,預計研究要數個月至幾年時間才能完成」。這意味着這個核心小組無意在未來幾個月行政長官選舉的關鍵時期內有什麼大作為,特別是不會在普選時間表的問題上向行政長官候選人施壓。
這轉變的客觀後果,是陳太和泛民陣營拉開了距離,為修補她和中央政府漸趨緊張的關係創造了空間。她為什麼選擇改變過去大半年的態度,外人只能猜測。假如她年輕10年,目前的變化自會引人遐想;但時不我予,很難設想今天的陳太還有什麼長遠的計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