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1日《明報》論壇
經過差不多4個月的醞釀,特區政府今天召開「經濟高峰會」,探討香港怎樣回應國家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按行政長官曾蔭權的說法,高峰會要研究的,是香港應怎樣做好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確保三個中心的地位。
泛珠三角「9+2」區域合作,是《「十一‧五」規劃綱要》裏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9+2」一分子的香港,對落實「十一‧五」要有所承擔,首先應是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另一方面,參與和推動區域合作,也正是加強香港自己的優勢,提升競爭力,鞏固「三個中心」地位的最重要保證。
民建聯上月發表的《香港在泛珠區域合作中的前景、問題與對策》研究報告,是過去一年與廣州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合作研究的成果。研究的課題,就是在「十一‧五」規劃下香港怎樣面對泛珠區域合作的機遇和挑戰。
報告參考了研究「全球化」的權威、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絲奇雅‧沙森(Saskia Sassen)關於「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理論。沙森指出,經濟愈是全球化,中心功能在少數城市集聚的程度愈高。她把這少數城市叫做「全球城市」,主要例子有紐約、倫敦、東京、法蘭克福和巴黎。
按沙森的分析,全球經濟在地理和結構上的轉變,造成了一種複雜的二重性:經濟活動的組織在地域上分散,卻又全球一體化。這二重性為大城市創造了一個新的戰略角色。「這些城市除了具有國際貿易和銀行業中心的悠久歷史之外,現在還起着4個方面的作用:
1. 作為組織世界經濟的高度集中的控制點;
2. 作為金融機構和專業服務公司的重要集聚地,這些產業已替代了製造業成為主要的經濟部門;
3. 作為這些主要產業的生產基地,包括研發創新基地;
4. 作為這些產品及創新成果的市場。」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New ed. 2001,第3至4頁)
香港過去20多年逐步形成的國際大都市的優勢和地位,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全球城市」發展的結果。但香港並沒有像紐約、倫敦和東京等城市那樣,完成向全球城市的演化,沒有發展沙森指出的多元化的經濟功能。例如,在製造中心向珠三角轉移之後,香港沒有向研發和品牌中心發展,只停留在原有的國際貿易及金融服務的經濟功能上。
民建聯的研究報告認為,能否完善、提升香港的全球城市功能,是香港經濟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所在;而通過參與泛珠區域合作,香港可以發揮潛在的優勢,擴展多元化的全球城市功能。這些功能包括:泛珠的國際科技引進基地、產業研發科技商業化基地、產品創新設計和品牌開發中心以及創業投資中心。
民建聯的研究報告分析了香港在參與泛珠合作中存在的障礙和挑戰,並且就制訂差別性的區域化對策、提升國際化水準以強化地區優勢、推動港商開拓內銷市場、完善區域合作的制度和機制以及建設「大交通網絡」等5個方面,提出了十多項建議,以發展泛珠區域合作並加強香港在其中的角色。
這些建議,正如曾蔭權所說,是「看得到、做得到的行動綱領」。回應「十一‧五」,發展「9+2」,民建聯的建議可以作為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