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論壇版

什麼是「政治人才」?香港有嗎?

2006年8月14日《明報》論壇

政府上月發表的《進一步發展政治委任制度諮詢文件》,在政界和輿論界引起了一番關於「政治人才」的議論。政府建議增設政治委任職位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為政治人才提供更全面的事業發展途徑。支持建議的人,相信這做法有利於培養政治人才。反對者不以為然,認為民主選舉才是培養政治人才的不二法門。有懷疑論者更認為,香港根本不存在「缺乏政治人才」的問題。

不論政府的建議最終能否實行,如果《諮詢文件》促使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政治人才」這個議題進行前所未有的深入探討,那對香港的政治發展肯定是有益的。在近期各方面已發表的意見的基礎上,最少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一、什麼是「政治人才」?政治人才和一個地方的政治制度有什麼關係?二、在今天和可見的將來,香港需要怎樣的政治人才?如果政府和政黨都需要政治人才,兩者是否一樣,還是應有什麼差別?三、香港是缺乏政治人才,還是只缺乏可以讓政治人才發展的機會,「英雄無用武之地」?

如果政治人才就是擅長「搞政治」或者「從事政治工作」的人,那末要界定什麼是政治人才,便先要弄清什麼是「政治」。對於這個問題,課本或字典裏找到的定義,未必一定有用,更不要說「眾人之事」一類空泛的說法。中國人說的「政治」,跟美國人說的並不指同一回事;中國今天說的「政治」,又和文化大革命期間所說的完全不同。這裏說的「不同」,不單是指在具體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這裏又是另一個含義)環境下,「政治工作」會有不同的目的和手段;而是更根本的、認識上的差別。

在現代「西方民主」制度下,選舉就是最大的「政治」。所謂politician(專門從事政治的人,這裏姑且譯作「政客」,不代表任何貶義,只因在我們的詞彙裏暫時仍未出現更合適的稱謂),就是通過公眾選舉取得某個層次「話事權」的人。政治人才最重要的本領,就是在選舉裏能夠擊敗對手,以及在贏得位置後,能夠保住位置,不讓對手有機會取而代之。一句話,政治人才要擅於進行「不停的選戰」(permanentcampaign)。

政客當選到政府裏一個負責的位置後,能否保住位置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是他的政績:他領導的政府或者部門,有沒有能力推動公共政策改革,解決各種矛盾,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這也是很重要的「政治」。所以,政治人才必須具備的另一個本領,就是擅於在政府裏和社會上爭取得大多數的支持,能夠成功推行一些可能極具爭議但十分必要的政策改革。

「西方民主」仍未完整地在香港實行,但已被公認為政制發展的最終目標。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具有上述兩種本領的人才,以適應政制發展的需要呢?這兩種本領,或許可以分解為若干具體的能力和條件,如溝通技巧、知人之明、決斷能力、魄力、膽識、辯才甚至樣貌等;而具有這些能力和條件的人,在我們的各行各業裏可能都有不少。然而,把所有這些「成分」加起來,卻不等於就是政治才能。如果說香港其實已有很多政治人才,只是未有機會讓他們表現,大概沒有多少人會相信。

如果說香港其實 已有很多政治 人才,只是未有機會讓 他們表現 ,大概沒有多少人 會相信。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