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論壇版

福山的名單

2006年7月24日《明報》論壇

現任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翰,對福山(Francis Fukuyama)引以為傲的「顏色革命」,頗有經驗。香港會不會成為福山那張名單裏的下一個「成功例子」?或許有的人正盼着這一天早日到來。這是中央政府最擔心的問題。

陳方安生上星期在外國記者協會發表演說後,在答記者問時談及她對外國人關注香港政治的看法。她說,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有外國人在這裏經商,這些人住在香港,他們對香港動態很有興趣,「無可厚非」,「亦是好事」。較早時她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訪問,同樣表示歐美在香港有很多投資,因此他們有關注香港民主發展的「合理權益」。

這「合理權益」包括什麼具體內容呢?外國特別是美國政府「關注香港民主發展」,只是一種態度,或者只限於不時發表意見,還是要付諸什麼行動呢?有中央官員曾經批評香港有的政界人物「勾結外國勢力」損害國家利益,那是不是毫無根據的指控呢?

美國政治學者弗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新書《美國在十字路口:民主、權力和新保守主義遺產》(America at the Crossroads:Democracy,Power,and the Neo-conservative Legacy),在美國國內引起了頗為激烈的爭論,也在國外引起廣泛的興趣。福山在他的成名作《歷史的終結和最後的人》(1992年)一書裏,歡呼冷戰以自由民主的勝利告終,因而被公認為美國新保守主義思想精英。

美國向全世界特別是中東推廣民主,直至發動伊拉克戰爭,理論來源就是新保守主義。福山曾經聯署聲明,先後建議美國兩任總統克林頓和布殊剷除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可是,福山在他的新書裏,卻尖銳批評布殊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造成的禍害。他的「轉軚」,自然令他成為新保守主義陣營圍剿的對象,同時也贏得國內外反對伊拉克戰爭的人的欣賞。

不過,福山並不反對美國「輸出民主」;他反對的只是使用武力、發動戰爭。他在書中指出,伊拉克戰爭已然令所謂「布殊主義」徹底破產;但遭受最嚴重打擊的,卻可能是「美國用自己實力在全球推廣民主和人權的決心」。這才是福山最擔心的。他強調,他極不願見到美國因為在伊拉克陷入了困境而放棄向國外推廣民主的努力,重新擁抱「狹隘的、犬儒的現實主義」。

福山說,美國在「協助推動」許多新近的民主演變,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他指出的例子包括1986年的菲律賓、1987年南韓和台灣、1988年智利、1989年波蘭和匈牙利、2000年塞爾維亞、2003年格魯吉亞,以及2004-05年烏克蘭。福山認為,這些成功例子的經驗說明,「推動民主是長期的、需伺機而動的工程,要待政治和經濟條件逐漸成熟,方能有效」。因此,他認為美國政府不應花錢去打仗,而是要把資源投向一些在外國從事推動民主工作的組織。

美國的這些組織在香港也有活動,已經不是秘密。現任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翰,對福山引以為傲的「顏色革命」,頗有經驗。香港會不會成為福山那張名單裏的下一個「成功例子」?或許有的人正盼着這一天早日到來。這是中央政府最擔心的問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