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6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香港早已形成了兩個互相對立的政治陣營,一個是泛民主派(有時被叫做「反對派」),另一個是泛愛國派(有時被叫做「親中派」、「親政府派」或者「保皇派」)。民主和愛國,本來不應互相排斥;可是由於不幸的歷史和現實原因,這兩大陣營處於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關係。
現在有一個極可能出現的、十分有趣的局面:由前港英政府最後一任過渡至特區政府首任主要官員中的第一號和第二號人物──陳方安生和曾蔭權──分別成為這兩個對立陣營的「共主」。
對於出現這樣一個局面,兩個陣營裏都有一部分人會不高興。泛愛國派裏有的「傳統親中」人士,對已出任行政長官滿一年的曾蔭權,至今仍抱有保留態度,這是眾所周知的。曾蔭權不但不是出身於傳統愛國背景,而且在就任行政長官之前,不論服務於港英政府抑或特區政府的時候,都和愛國人士甚少交往。雖然他沒有做過與愛國人士作對的事,但愛國人士以往從沒有把他視為自己陣營中人──直至他獲中央任命為行政長官。
不過,自從天降大任,曾蔭權在改善與愛國人士關係上作了很大的努力,並且已贏得了他們當中不少人的信任和好感。政改方案被反對派否決,以及陳方安生擁抱反對派跟特區政府打對台,更增強了曾蔭權和愛國人士之間互相依靠、敵愾同仇的意識。加上中央官員近期發出明確的「挺曾」訊息,泛愛國陣營裏大多數人都已認同,支持曾蔭權連任是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上策。儘管可能有少數人仍是心裏有話,曾蔭權在未來數年繼續擔任行政長官、因而實際上成為泛愛國派「共主」的局面,已屬必然。
至於陳方安生,她當泛民「共主」的地位,今天尚未確立,不過各種迹象顯示,「擁陳」已成為泛民的主流力量。正如有的傳統愛國人士不能待曾蔭權如「自己人」,泛民中也有些人會把「忽然民主」的陳太視為異類。但和「擁陳」的重量級人物比較,這些「拒陳」分子在泛民中的影響力可說微不足道。在泛民中享有最高威望的立法會議員李柱銘和余若薇,都已公開向泛民呼籲,要「識大局」,要「齊心、團結」,支持陳太。在幕後為陳太造勢的,更大有人在。《蘋果日報》前天以「陳太勢成泛民精神領袖」為題,作了整版報道,並非沒有依據。
可以預見,泛民的主流力量將在未來幾個月傾全力奪取選舉委員會的議席,保證陳方安生獲提名為行政長官候選人。儘管不能當選,陳太在今後一段日子將繼續以泛民領袖的姿態,與曾蔭權領導的特區政府分庭抗禮。這局面「有趣」的主要原因,是過去曾經長期共事的陳曾二人,各自都十分熟悉對方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手法、對方的能力和弱點。如果真的成為對頭人,不斷鬥法,當有高水準演出。
兩個政治陣營擁為「共主」的,為甚麼竟然都是當了數十年「政治中立」的公務員的人物,這問題也十分有趣,值得深入研究。陳曾二人都不見得早有決心要成為兩個對立政治陣營的「共主」。兩人表面上都是「見一步、行一步」,其實是受着種種政治因素的驅使,應了「時勢造英雄」這句老話。而有關的政治因素,包括兩人背後有高人在發功。
發功把曾蔭權推上泛愛國派共主地位的高人,大家都知道在北京;高人的目的也很清楚,就是要維持特區政府有效管治的同時,壯大香港愛國力量,爭取成功實現「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
為陳方安生發功的高人在那裏呢?他們的目的又是甚麼呢?陳曾二人各自成為一派「共主」之後,兩派關係會怎樣發展呢?這些問題,知道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正是:愛國何曾分先後,民主毋須論忽然。本屬同根萁與豆,是誰生火教相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