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2日《明報》論壇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借回答民主黨議員有關「親疏論」的提問,批評反對派為反對而反對,令不少反對派議員十分不滿。公民黨議員湯家驊說,曾蔭權的「親疏論」令他感到與行政長官的關係「很冰冷」,這大概是大部分反對派的共同感覺。
民主黨元老、與曾蔭權素有私交的李柱銘,卻有不同看法。他並沒有因曾蔭權的言論表示半點氣惱,反而公開為曾蔭權「解畫」。李柱銘向記者說,曾蔭權解釋「親疏有別」很正常,「是為了減輕當初提出這句話所引起的影響」。至於曾蔭權接?又批評反對派為反對而反對,李柱銘分析說,那是說給中央政府聽的:曾蔭權要「做場戲」,跟反對派劃清界線,博取中央政府對他連任的支持。
李柱銘叫人們要注意曾蔭權說話的對象,那末李柱銘的話,又是要說給誰聽的呢?如果他說話的對象是「泛民主派」,那就是為要減輕曾蔭權「為反對而反對」的指摘對「泛民」的刺激,要修補兩者之間的關係:曾蔭權不過是為要應付中央政府,不得已說出言不由衷的話,「泛民」諸君應當理解,不必介懷。
不過,如果李柱銘確實有意為曾蔭權爭取「泛民」的諒解,他的話應該留到「泛民」的閉門「飯盒會」上說。他當然知道,他向記者說的話,和曾蔭權的話一樣,會聽進中央政府的耳朵?。倘若他真的相信曾蔭權為要連任而正在爭取中央政府的信任,那末他公開說曾蔭權「做戲」,不是在倒曾的米嗎?
當然,李柱銘的話在中央政府聽來有多重的分量,很成疑問。如果李真的要向中央政府說曾的壞話,極可能只會被認為又是在挑撥離間,正如最近有的反對派在做「香港李登輝」的文章一樣。
不過,李柱銘的「做戲」說,在「傳統愛國派」?並非沒有市場。他們有的人仍在擔心,曾蔭權說一套、做一套,明一套、暗一套,嘴巴跟「泛民」吵架,實際上在「泛民」和「親中」兩個陣營之間玩平衡。這是短期內很難消除的嫌隙。反對派先前渲染「倒曾」風波,以及最近炮製「香港李登輝」一類的文章,就是看準了這種嫌隙。
這可能是曾蔭權面對的最大的政治矛盾。「親中」陣營是特區政府的天然盟友、最可靠的支持力量。「泛民」則在社會上仍享有廣泛的支持,即使「親疏有別」,特區政府亦不能放棄爭取和他們合作:曾蔭權的強政勵治要成功,仍不能一面倒地靠向「親中」陣營。由於歷史原因,兩個陣營互相對立、互相猜疑,曾蔭權向哪一方靠攏一步,便馬上要引起另一方的非議。
帶?陰謀論的眼光來看,這局面正是英國人最高興見到的。儘管兩個陣營可能有很深遠的根源,但壁壘分明互不信任的局面,卻是在香港回歸前的過渡期才形成,特別是過渡期的後半段強化的。當中固然有「六四」等來自中國的因素,但英國政府在撤走前的種種部署,對塑造香港社會分化對立的政治生態起了關鍵作用,這是無可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