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8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日前在一個電台節目裏,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俞宗怡論述公務員的政治中立問題。她指出,公務員有責任向市民解釋和推銷政府的政策,爭取市民支持。俞局長以自己為例,表示她任公務員三十多年,曾經無數次解釋、推銷政策,即使在政府引進「政治任命制」之後,也沒有改變。
向公眾推銷政府的政策,爭取公眾支持,是政治工作。俞宗怡說的清楚:公務員不能躲在「政治中立」的盾牌後面,逃避為政府政策爭取公眾支持的政治工作。有時,政府的決策跟個別公務員自己的政治理念或許有所牴觸;遇有這種情況,公務員只能放下個人的主張,與政府保持口徑一致,向公眾推銷政府的決策。
俞宗怡強調,公務員必須保持的,是「政黨中立」,「在構思、落實政策時,不能滲透與政黨有關的考慮,與政黨的聯繫只能維持在以事論事的層面。」這些話說得明白:公務員不能跟某些政黨有特別密切的關係,在工作中不能偏幫某些政黨。
「政黨中立」這個說法,有的人可能覺得很新鮮。事實上,在政黨政治成熟的體制裏,所謂「公務員政治中立」,指的就是「政黨中立」。政府換屆,可能換了一個政黨執政,但公務員隊伍卻保持穩定。為要保證執政黨的更替不會影響政府的有效管治,公務員與各政黨的關係便不能有親疏之別:不管哪一個政黨在朝,公務員都要忠實地執行政府的決定。這就是公務員「政治中立」或者「政黨中立」的真諦。
這中立原則,跟公務員推銷政策、為政府爭取公眾支持的職責並沒有矛盾。例如英國現在是工黨執政;工黨政府推行的社會福利政策,備受保守黨人的抨擊。英國政府裏主管社會福利的公務員,一定要為政府政策護航,不能在辯論中採取「中立」態度,更不能附和反對黨的意見。公務員支持政府政策,並不違反「政黨中立」的原則。假如英國下屆大選裏保守黨勝出,重新成為執政黨,改變了工黨的福利政策,到時有關官員同樣要支持新政府的政策。
香港至今沒有執政黨,特區政府並不是由政黨組成。既沒有政黨輪流執政,也就不存在因公務員沒有保持「政黨中立」而妨礙了政府施政的問題。事實上,高級公務員參加政黨不但是政府一貫所不容,而且香港從來沒有這種文化。那末,俞局長為甚麼要特別強調公務員必須「政黨中立」呢?
有心人必然會把俞局長的談話跟行政長官曾蔭權較早時發表的「親疏論」聯繫起來。行政長官和政治任命的主要官員不是公務員,毋須遵守政治中立或政黨中立的原則,可以名正言順地與一部分政黨建立特別密切的互相支持的關係。俞局長似乎要提醒大家,政治任命官員和不同政黨之間「親疏有別」的關係,公務員不能介入。
俞宗怡說的道理,和她一樣是公務員出身的曾蔭權當然十分明白。他不會不知道,「政黨中立」的文化在公務員隊伍裏根深柢固;如果要公務員執行向某些政黨傾斜的政策,阻力一定很大。明乎此,任何因「親疏論」而起的遐想,都是不切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