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7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以曾蔭權今天的民望和中央政府對他的支持,很少人會認為有誰比他更適合、更有機會成為下一任的行政長官。明年三月的選舉,大局已定;剩下的問題只是「泛民主派」能否取得足夠的選舉委員會席位,推出一名像樣的(雖然明知是陪跑的)候選人,以及倘若真的要競選,曾蔭權會以多大的票數勝出。
在這樣的局面下,今年底選舉委員會選舉裏投票支持「泛民」的人,不會真正期望「泛民」可以憑着在選委會裏取得的席位,選出另一人取代曾蔭權成為行政長官。明年三月出來挑戰曾蔭權的人,也不會真正以為自己有機會成功當選。因此,在這兩場選舉裏,建制派和反對派會採取完全不同的態度和策略。
建制派整體的目的,是要在選委會裏爭取壓倒性多數的席位,保證即使反對派成功提名一位行政長官候選人,曾蔭權也會高票當選,以利在新一屆裏維持他的強勢管治。曾蔭權現有的強勢,以及他鮮明的「親疏論」,為建制派爭取選委會席位提供了有利條件:他們可以告訴選民,只有建制派提出的政綱,才有機會得到落實;曾蔭權成功連任之後,對他們提出的訴求便會正面回應。
本來,從這個共同目的出發,建制派裏的各個黨派在競逐選委會的席位時,應該協調合作,避免自己之間互相爭奪而讓反對派坐收漁人之利。然而,在支持曾蔭權連任這個大前提下,建制派裏的不同黨派也會各有自己的打算。在選委會和行政長官選舉之後,區議會、港區人大代表和立法會的選舉將接踵而來;有意參加往後這幾場選舉的政黨和團體,自然要把選委會選舉看作一場前哨戰,藉以在各選民組別裏鞏固自己的網絡、擴大自己的影響。同時,各黨派都會認為,自己在選委會裏擁有的席位愈多,便會愈受曾蔭權的重視;如果贏得席位太少,會令人覺得不是沒有積極性,就是有心無力,「江湖地位」難免因而下降。
因此,即使最懂「顧全大局」的黨派,也不可能為了「協調」而毫無保留地放棄角逐選委會的席位。建制派裏有的獨立人士指斥「友好政黨」為爭奪選委會席位「互相傾軋」;這種批評,縱是出於良好願望,只怕昧於政治現實。
至於反對派,他們放棄過去「杯葛小圈子選舉」的策略而積極參與選委會選舉,顯然是相信可以在新的選委會裏贏得足夠的席位,成功提名代表他們的候選人,避免反對派在行政長官選舉中完全被邊緣化。在競選選委會席位時,反對派不可能像建制派那樣,向選民提出任何可信的承諾。他們的宣傳策略,是標榜「要讓市民有選擇,不能只有一個候選人」。這呼籲並非沒有市場:有的人即使認同曾蔭權是行政長官最佳人選,但仍希望有人出來向他挑戰,令曾蔭權要認真地向公眾交代政綱、接受質詢。這些選民,就是反對派爭取的主要對象。
另一方面,反對派「協調」的難度,會遠小於建制派。反對派的選委會席位本來就不多,不用擔心選舉成績欠佳,席位數目下降,影響聲望。角逐選委會席位的反對派,不會以為贏得了席位,在新一屆特區政府裏便會有多一點發言權。反對派裏的強硬分子,甚至認為參與選委會選舉是不光采的事。因此,反對派裏的各黨派,不會願意讓人們看到他們為選委會的席位互相爭奪。這不足以說明反對派比建制派團結;只是兩個陣營對參與選委會選舉的態度不同、目的不同,所以對協調便有不同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