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0日《明報》論壇
兩周前我在本欄的文章,談及策發會管治及政治發展委員會的一份討論文件,提出由普選產生的政府能不能維持低稅政策的問題。這提問惹來公民黨黨魁余若薇的批評,認為我「質疑民主與低稅未必能並行」,「是假設選民不理性」。余若薇同時批評策發會的文件,「更指『急於落實普選或取消功能組別,可能令香港走向福利主義的道路』。」(余若薇:珒普選更能確保審慎理財珛,《星島》3月30日)
除了余若薇之外,公民黨的核心成員湯家驊和毛孟靜,也分別發表文章,炮轟政府企圖用「民主與福利掛?」的論調,阻撓民主發展。(湯家驊:珒民主與福利掛?欠邏輯珛,《星島》4月6日;毛孟靜:珒不是鬧劇珛,《信報》4月5日)
公民黨一成立,便被一些人(包括「泛民主派」?的傳媒)標籤為「社會主義」政黨。大概為了要甩掉這個標籤,公民黨對「褔利主義」這幾個字便有特別強烈的反應。不過在急於表態與褔利主義劃清界線的時候,他們並未有把策發會的文件看清楚,而且自己之間的論據互相矛盾。譬如湯家驊的文章說,「現在的香港沒有福利主義,將來亦難見到整個社會會轉變為偏好福利主義」。毛孟靜的文章卻摑了湯一記耳光,她說:「為求連任,曾蔭權不惜一手一腳『強政勵治』,自行走向福利主義。」
如果「走向福利主義」可以籠絡人心、爭取連任,又怎能斷言實行普選後,參選的政客一定不會鼓吹福利主義,「大派福利」一定沒有市場呢?譬如說,公民黨的政綱為什麼被認為是搞社會主義呢?
公民黨要洗脫「社會主義」的色彩,不妨回答一下這兩個簡單的問題:
1.如果有一天公民黨成為執政黨,香港的福利開支會比現在少還是多呢?
2.香港的稅率會否維持在現在的低水平呢?
其實,不論策發會的文件或者我的文章,都沒有說普選一定會帶來福利主義。策發會的文件題為《特區公共理財政策和財政狀?》,主要內容是指出特區政府一向維持「大市場、小政府」原則,開支和收入佔本地生產總值比例都遠低於其他已發展經濟體系。
文件末段說,在政制發展專責小組就07/08選舉安排進行公眾諮詢時,「有意見擔心由於香港現時稅基狹窄,若急於落實普選或取消功能界別,可能會令香港走向福利主義的道路,影響香港的投資和經濟環境。另一方面,有意見認為,在其他有民主選舉的地方,雖然有較高的福利保障,但同時亦是資本主義社會」。
這只是指出社會各方面對普選與福利的關係有不同意見,並沒有作出結論,更沒有如公民黨指摘,以普選必然導致福利主義作為「主要的論點」。公民黨可以質疑政府向策發會提交這份文件的動機是要「拖普選後腿」,但這也不能抹殺文件提供的資料所帶出的問題。
事實是:其他實行普選的地方,公共開支都比香港大,稅率也比香港高。所以,問題依然是:香港能否例外,在實行普選後仍維持低稅政策?這是我們發展民主過程中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選民是否「理性」:我們沒有理由假設香港的選民不理性,也沒有理由假設其他地方的選民不及香港人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