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3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九鐵為甚麼會發生「兵變事件」?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意義,尋求着不同的答案。第一種是從「陰謀」的角度去探索:「兵變」是由誰策動的?策動者的意圖是甚麼?用甚麼辦法取得四千名員工的支持?相關的問題包括:為甚麼選擇這個時候發動「兵變」?事件發展至今,誰是贏家、誰是輸家?這些問題,無疑最容易吸引公眾的興趣:《金枝慾孽》式的「宮廷鬥爭」,一定引人入勝,成為茶餘飯後的最佳話題;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論,揣測各種陰謀,編出一套故事,並且拿故事裏的人物來評頭品足一番,好不過癮!懂得投讀者所好的傳媒,自然會從這樣的角度去處理「兵變事件」。
不過,九鐵的管理當局、特區政府以及真正有意監察九鐵這個公營機構的人,卻不能只把九鐵事件當作電視劇。所有對九鐵的管治和運作負有責任的人,都要從另一個角度去探討「兵變」發生的原因:九鐵的管治到底出了甚麼問題?主席和署理行政總裁之間的矛盾到底有多大、出現了多久、是甚麼造成的?行政人員以及其他員工的士氣是否嚴重低落?又是甚麼造成的?這些問題肯定沒有「陰謀論」一套那麼有趣,答案也不能靠猜測得到。然而,這些問題一天不弄個水落石出,九鐵的管治矛盾便始終得不到解決,「兵變事件」也不可能真正了結。
從事件涉及的範圍、表現的形式、帶來的風險和已經造成的後果來看,「兵變事件」不能不說是一起極為嚴重的事故,令九鐵的管治亮起紅燈,同時令人覺得九鐵處理「裂紋事件」的混亂情況也是這管治問題的反映。九鐵的服務關乎廣大公眾的安全和利益;現在該公司可能出現了嚴重的管治問題,有關當局必須認真處理,不能只靠安撫情緒,或者開除個別帶頭鬧事者。田黎二人在傳媒面前握手微笑,不能消除九鐵管理層存在的矛盾;同樣,換來一個臨危受命的行政總裁,不能恢復員工的士氣。
人們或許會認為,九鐵和地鐵兩家公司很快便要合併,九鐵的管治問題只能通過合併解決。可是,如果當局採取「一切留待合併」的態度,九鐵的管治問題、人事問題和士氣問題在這段期間便不但不可能解決,而且更會不斷惡化。
兩鐵合併甚麼時候可以成為現實,目前仍沒有人說得準;甚至是否一定能夠成功合併,也是未知之數。只待合併而無所作為的想法,顯然是十分危險的。在力促兩鐵早日合併的同時,必須積極着手處理九鐵內部的矛盾,首先要弄清實際情況,要是不成立專責調查委員會,最少也要責成管理局向行政長官提交管治問題檢討報告,提出制度上和人事上應採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