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雙龍會

香港仍是「不可取代」嗎?

2006年3月16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上星期我在本欄指出,國家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及香港的一段,說要「支持香港發展金融、航運、旅遊、資訊等服務業,保持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的地位」,卻沒有說支持香港的物流業。後來有報道說,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參加港區人大代表小組討論時,有代表向他提出相同的問題;吳邦國即席澄清,《綱要》說「航運」,「只是文字出現了問題」,其實「中央一直支持香港發展為物流中心」。其後有代表證實,國家發展及改革委員會聽取港區人大意見後,決定把十一五規劃內,談及保持香港為「航運中心」的字眼,改為「物流中心」。

我無意咬文嚼字,小題大做,不過這裏涉及的似乎不光是一個「文字」問題。據了解,中央就《綱要》提述香港的內容向特區政府徵詢意見時,特區政府提交的建議是包括支持香港發展物流業的;但到了中央手裏,卻把「物流」改為「航運」。這修改很難說是無意的,也不可能是純粹由於兩地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稱謂:在《綱要》有關(內地)發展服務業的部分裏,顯著地提到「物流業」,並且有整段的專門論述。還有,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閉幕後的記者會上,也是把香港稱為「世界的航運中心、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沒有提「物流」。總理大概是對的:香港可以叫做國際航運中心,但仍未夠稱得上為「國際物流中心」。要發展物流業,不能只是維持我們原有的優勢,還須創造新的優勢,不斷提升我們的競爭力。光是「維持」不行,必須「創造」、「提升」。

這正是上星期我在本欄要指出的問題:當全國都在如火如荼地講變、講改革、講創新的時候,香港卻好像滿足於能「保」、能「維持」、能「沒變」。還有甚麼比這更危險、更糟糕?

內地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評論說,「十一五」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發展中的問題要通過更多的體制改革來解決,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傳遞的顯著信息。在整個報告中,「改革」一詞出現了八十三次。提及「體制」的二十九處,無一不與「改革」相連。這些改革,是為了要「解決長期積累的和深層次的矛盾」。

「十一五」後優勢不再

而香港呢?溫總理以嘉許的語氣說:「香港回歸近九年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沒有改變,法律基本沒變。」他沒有再提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只是重申香港固有的優勢,最後表示,藉着這些優勢,香港對內地的發展發揮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還有,「隨着『十一五』規劃的實施,香港這些優勢和作用會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內地在「十一五」推行的更深入改革和更廣闊開放,無疑會為香港「進一步發揮」固有的優勢提供機遇。然而,我們真的可以「保持不變」,便把希望寄託在內地的發展上嗎?從內地過去五年的變化來看,我們可以滿有信心地說,在國家的「十一五」或者「十二五」之後,香港對比內地其他城市,仍將享有「不可取代」的優勢嗎?

20060316_ST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