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0日《明報》論壇
香港的政治生態,未有因「董去曾來」而發生根本轉變,但是,香港的政治文化,卻似乎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我在網上新聞資料庫搜尋「spin doctor」一詞,去年5月之前,這個詞在本地報刊極少出現;但自去年5月以來,本地報刊含有這個詞的文章,已有近百篇。本地傳媒和政界還未有給「spin doctor」找到一個理想的譯法。最接近而又易於理解的是「政治公關」,但最常見的是「政治化妝師」;蔡子強先生(他在這名稱在本地流行前便已在《明報》有文章談論spin doctor)則力倡「司編家」或(作為政府職位時)「司編官」,認為此譯名可以音義兼顧。
這個名稱所以難譯,是因為它不僅蘊涵?一套獨特的政治文化,而且反映了對這種政治文化的態度:名稱本身帶有取笑的意味,是美國傳媒幽默之作。這名稱開始成為本地的熱門話題,是去年5月,即曾蔭權開始進行他的行政長官競選活動的時候。因此可以說,曾蔭權上場,便把spin doctor引進了香港的政治文化。在一些人心目中,政府要維持有效管治,必須依靠spin doctors,這就是所謂「政治專業化」。
「政治化妝師」也好,「司編家」也好,他們的「專業」是什麼?他們受聘於政府,職責又是什麼?如果說香港的「政治專業化」現在只是剛起步,那末我們便很應該研究一下spin doctor的老家、「政治專業化」搞了數十年的美國,看看他們有什麼經驗教訓。
美國《時代雜誌》主筆約?克萊恩(Joe Klein)去年10月發表了一篇題為《永久選戰的危險》的評論(The Perils of the Permanent Campaign,TIME,05年10月30日),指出美國白宮「政治公關壓倒一切」管治方式的危險性。曾經採訪報道過8次美國總統選舉的資深政治記者克萊恩,被認為是目下美國最出色的政治評論家之一。他在文章開頭引述了30年前一個民調專家PatrickCaddell給當時的候任總統卡特的一份備忘錄,提出「永久選戰」的概念,認為管治者要得到民意支持,形象重於實質。
克萊恩說,電視時代開始以來形成的一種政治心態,令美國總統的管治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從詹森(Lyndon Johnson)開始,每一個美國總統都是從政治顧問的角度去領導政府,民意調查和「焦點小組」耗用了不知多少資源。克林頓的spin doctor莫里斯(Dick Morris),連克林頓應到哪?度假也要諮詢選民意見。在操控每日新聞的壓力下,白宮已不再顧及深思熟慮的政治家風範。這種政治心態,就是Caddell提倡的「永久選戰」。
克萊恩說,現任總統布殊,正是搞「永久選戰」的表表者。他入主白宮以來,幾乎每一項決定都是出於即時政治後果的考慮,只顧眼前民望,不顧長遠後果,甚至連生死攸關的決定、打仗的決定,也是這樣。出兵伊拉克,給美國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克萊恩指出,白宮一樣只是把它當做一個公關問題來處理:費盡心力為自己塗脂抹粉,實際問題卻不去解決。紐奧爾良一場風災,暴露了這種短視的管治對國家和人民造成的禍害。
或許董建華的經驗說明,不懂搞「政治」,不能維持有效管治。不過美國的經驗也說明,只懂搞「政治」的人,不可能成為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