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6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曾蔭權就任行政長官以來,香港的「政治生態」未有發生根本轉變。這是在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遭立法會否決之後,曾蔭權得到的結論。負責香港事務的中央官員,相信亦有這樣的看法。
目前的「政治生態」,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本地各種政治力量,形成了「建制派」和「反建制派」兩大陣營;在大部分政治議題上,兩個陣營互相對立,不可調和;而且這對立將會延伸到政治以外的範圍。第二、整體來說,建制派和反建制派在社會上得到的支持,大約是四與六之比。第三、建制派在立法會裏佔了略多於半數的議席;可是建制派裏的不同黨派並非事事都與特區政府一致,政府在立法會裏並沒有一個穩定可靠的多數支持。第四、反建制派與特區政府之間未能建立建設性的工作關係,與中央政府之間更存在着嚴重的互相猜疑。
誰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政治生態不轉變,特區政府沒有可能維持有效的「行政主導」的管治。曾蔭權主政之後,便致力於爭取改變這種政治生態。他努力改善和促進與各「友好黨派」以及「愛國愛港」力量的合作關係;更重要的,他利用過去跟一部分「泛民主派」人士的友好關係,試圖化解反建制派與特區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矛盾,減少他們與政府的對抗,甚至把他們一部分爭取到支持政府一方。曾蔭權團結、爭取「泛民」的做法,包括明顯採納「泛民」黨派提出的公共政策建議、增加吸納「泛民」人士進入政府架構,以及促成全體立法會議員到廣東省訪問。
這條既「鞏固建制派」又「爭取反建制派」的「曾蔭權路綫」,並不好走;尤其當曾蔭權與兩個陣營都未有建立「肝膽相照」的信任關係,任何倒向一方的舉措,都會在另一方引起牴觸。曾蔭權任用「泛民」人士,受到建制派的非議。同樣,曾蔭權到民建聯的街站探班(儘管街站是為支持政府而設的),又遭到「泛民」議員炮轟。
政改一役,說明曾蔭權爭取「泛民」的種種努力,並不能改變反建制派在重大政治問題上與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對抗的立場;「政治生態未有根本轉變」。由此引出的問題是:下一步應該怎樣做?中央和特區政府,可以有三種選擇:第一、承認目前的政治生態在一段時期內不可能轉變,接受這種政治生態對施政的牽制。第二、繼續努力爭取改變這種政治生態,沿用先前的策略,只是加大力度。第三、爭取改變這種政治生態,但採用有別於先前的策略。近期在建制派中流行的「分清敵友」的議論,似乎代表了第一種態度:「敵」就是「敵」,期望爭取「敵方」轉化,只是幻想、天真。在這種態度支配下,在一段時期內,反建制派不會再見到來自特區政府或中央政府的橄欖枝。不過,這局面不可能長期延續下去,因為這種消極的態度,無助於化解妨礙特區管治的根本矛盾,打破特區面對的政治困局。
曾蔭權爭取反建制派的策略和措施,或有不足或者偏差,但因政改方案被否決而全盤予以否定,則未免失於片面。「曾蔭權路綫」畢竟只實行了幾個月,「政治生態未有根本轉變」,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轉變。如果爭取反建制派的工作要冷卻一段時期,那就正好利用這個冷靜期去總結經驗,制定更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促使政治生態根本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