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9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近日有(未經證實的)報道說,行政長官曾蔭權將任用一名民建聯成員出任行政長官特別助理,「履行他在競選期間,表示要提拔年輕政治人才加入政府,以培養政治人才的承諾。」這則消息,引起了多名反對派立法會議員的抨擊,說這是「政治分贓」、「私相授受」、「用人唯親」,「對其他政黨不公平」。
這些強烈反對任命民建聯成員出任行政長官辦公室職務的人,有的過去曾經發表過不少支持「政黨政治」的言論、要求政府向政黨中人開門,甚至讓政黨人士出任主要官員的。他們現在反對上述報道的任命,如果不是改變了過去鼓吹「政黨政治」的立場,就只能是因為有關任命,倘若屬實,是「偏幫」了民建聯。
假如政府任命民主黨或者前綫的成員進入行政長官辦公室,反對派是否就會支持呢?抑或他們認為,政府職位如果要向政黨開放,就必須每一個政黨都要有位置,不能「偏幫」任何一個政黨呢?持這種看法的,至少有前綫的劉慧卿。去年曾蔭權剛接任行政長官時,劉慧卿向傳媒表示,政府應吸納立法會裏具政黨背景的議員成為管治班子,組成「執政聯盟」。她當時就強調,各黨派都要有份參與,「今後再沒有保皇黨,亦沒反對派」。
這是政治上十分幼稚的想法。世界上有哪一個政府,在任命官員的時候,會對所有黨派包括反對黨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呢?一個共和黨的美國總統,難道會任命民主黨人做他的國務卿、政治顧問或者政務助理嗎?執政者起用自己的黨友、盟友和支持者,古今中外皆然,不管你叫它「政治分贓」,還是「用人唯親」。
反對派會馬上回應說,香港不能跟「民主國家」的政府比較,因為香港未有普選;況且曾蔭權不是民建聯的成員,民建聯不是執政黨。這就是說,香港一天未有普選、未有執政黨之前,政府職位都不應向政黨開放了?這樣有助於香港的民主發展嗎?這似乎並不是大多數「民主派」一貫的主張。事實上,不論政府是否經普選產生,當議會裏存在着支持和反對的黨派時,政府要維持有效管治,便不能不考慮自己與各黨派之間的關係,不能不研究怎樣可以協助友好黨派發展壯大、限制反對黨派的力量,以保證在沒有政府黨的情況下,政府在立法會裏可以得到穩定可靠的支持。
上月,在政府為政改方案展開最後宣傳攻勢的時候,曾蔭權到民建聯的街站「嗌咪」,同樣遭到反對派嚴厲批評。其實曾蔭權所到的街站,正在為支持政府的政改方案收集市民簽名;曾蔭權「嗌咪」,是呼籲市民支持政府,是為他自己的政府說話,不是為民建聯說話。在政改這個重大課題上,民建聯和政府有着共同的目標和立場;互相支持,理所當然。難道曾蔭權應該與支持和反對政府方案的黨派保持等距,對支持政改的簽名運動和反對政改的遊行一視同仁嗎?
政府職位向政黨開放,是香港政制發展的一個方面,同樣也是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步到位,從完全不讓政黨參與,一下子變為由政黨組織政府。如果由政黨的人出任行政長官辦公室的一名助理也得不到反對派的支持,那怎能走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