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2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政改方案被否決的前因後果,仍是政界人士探討和評論的議題。上周日,在「新力量網絡」等團體舉辦的論壇上,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吳靄儀和梁家傑分別批評政府,在提出政改方案後拒絕與「泛民主派」對話、拒絕妥協,令「理性溫和路綫」沒有發展空間,泛民被逼走向抗爭文化。
但在同一個論壇上,民協副主席廖成利卻透露,在方案表決前一天,民協向政府提出三項建議,政府表示願意接納,民協立法會議員馮檢基於是同意支持方案。至於他最終還是投了反對票,是因為見到政府反正「箍」不夠票,民協支持了也不能令方案通過。廖成利指責否決政改方案的四十五條關注組和民主黨,「欠二十年來一步步爭取民主的人一個答覆」。
行政長官曾蔭權也向傳媒說過,政府方案曾一度取得六名泛民議員的支持,即有足夠票數令方案獲得通過;可惜後來有人反悔,才令協議拉倒。
行政長官曾蔭權和中央政府都十分希望政改方案獲得通過,這是眾所周知的。方案要獲得通過,必須得到一部分泛民議員的支持;而儘管政府一直強調方案為大部分市民所接受,沒有一個泛民議員表示會無條件支持不經修改的方案,政府對此當然也十分清楚。因此,憑常理推斷,政府沒有理由拒絕與任何泛民議員對話、妥協,以爭取他們的支持。
從傳媒的有關報道可見,立法會對政改方案進行表決之前,政府確實有跟泛民議員商議,聽取他們的意見和要求。也許政府接觸的,並不是全體泛民議員,而是其中一部分。仍是憑常理推斷,如果政府要爭取一部分泛民議員的支持,選擇的對象當然是那些有可能談得攏的、提出的條件是政府認為可以接受的。從政府的角度看,這些正是泛民中的理性溫和派。馮檢基的例子證明,政府不但與泛民中的理性溫和派有實質性的對話,而且還願意為換取他們的支持作出妥協。
政府並非如四十五條關注組指責,拒絕與所有泛民對話、妥協。如果對話的對象真的沒有包括關注組,最多只能說明政府並不把關注組視為泛民中的理性溫和派。關注組自以為理性溫和,自是不在話下:一般人都會認為自己的主張最合理,不會承認自己是非理性或者太偏激的。吳靄儀說:「關注組一向是理性溫和、堅持原則。」「堅持原則」,大概就是拒絕接受違反原則的妥協了。在政改問題上,關注組和政府顯然各自堅持不同的原則。如果關注組認為他們的堅持無損於理性溫和,那就沒有理由認為政府的堅持扼殺了理性溫和的空間。
如果泛民中的理性溫和路綫能夠發展,甚至成為主流,對政府施政只會有利無害,因此政府沒有理由要扼殺理性溫和路綫。反觀政改方案發表以來泛民的表現,可以隱約看到另有一股力量,不斷阻止泛民裏的溫和派跟政府妥協合作。從一度已和政府達成協議的幾個議員最後也被捆綁回反對行列這一結果來看,這股破壞力量,非常強大。要遏制泛民中的溫和路綫的,正是這股力量,不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