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9日《明報》論壇
政改方案不獲通過,對香港政制發展以至整個政治生態的「深層次」影響,只怕一時間還未有人能夠作出準確、充分的評估。不過,有一點大概不會錯:事件對「泛民主派」造成的影響,遠遠大於對「建制派」。
泛民對政改方案一致投下反對票之後,曾蔭權和許仕仁第一次把他們公開叫做「反對派」,表示曾蔭權政府正式與泛民劃清界線。中央政府則認為,事件說明香港的政治生態(與曾蔭權上台之前比較)沒有改變,即是說前一階段中央對「包容」、「和諧」的強調,以及為改善與泛民關係釋出的善意,並沒有收到中央期待的效果,沒有令泛民減少對抗意識、增加合作誠意。這意味着泛民與中央本來看似正在解凍的關係,起碼又要凍結一段時間。
至於泛民本身,雖然他們成功制止了任何成員轉軚支持政府方案,但連局外人也可以看到,24名泛民議員一起投下反對票,並不是團結齊心的表現,而是要靠不斷的「綑綁」、「捉鬼」以至最後的「人盯人」策略來達到的。這些做法,只會增加互相間的猜疑和戒心,不會促進真正的團結。政改拉倒後,泛民當中不論是黨派與黨派之間,黨派與獨立議員和學者之間,以至黨派內部,都呈現了新的矛盾。儘管共同的政治訴求和利益仍會把泛民綑在一起,但陣營裏已談不上「同心同德」;在未來選舉裏要為泛民大局進行協調,將更加困難。
以上這些問題,加上反對一個獲民意支持的政改方案所產生的負面印象,使人深信,否決政改所帶來的後果,整體來說對泛民是不利的。泛民當中也有不少人認為,工商界和「親中人士」心裏都不希望政改方案獲得通過;政改拉倒了,其實對「建制派」最有利。果真如此,那末泛民到底是為了什麼原因不讓政改方通過?
有分析說,泛民要依靠「爭取民主」作為凝聚社會力量的旗幟;政改方案一旦通過,推進政制發展的大旗便會給搶到曾蔭權手裏,令「民主派」在社會上失去了號召力,所以他們一定不能讓曾蔭權的政改成功。這論點沒有太大的說服力:曾蔭權不可能舉出「2012普選」的旗幟;如果泛民先讓政府走了政改這一步,然後乘勢領導市民爭取2012普選,只會更有利、更有力。
另有人說,否決政改方案的目的,是要令曾蔭權的「強政勵治」受挫,並且讓中央政府看到,香港有強大的反對力量,足以令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意願不能落實,就像兩年多前的「23條」立法一樣。如果這真的是反對政改的目的,那末產生了這樣的後果,對誰會有好處呢?會加快了香港民主發展的步伐,還是會拖慢了呢?這種反對邏輯,同樣是很難理解的。
換一個角度看,泛民不是一個人,沒有一個集中的意志。泛民議員中有較偏激的,有較溫和的;有堅持「企硬」的,有願意妥協的;而他們各自又面對外來的種種不同的壓力。25名泛民議員的表決行為,是內外各種張力互動的結果,不能用簡單的邏輯、理性的利害衡量來解釋。這種分析,或許比任何「陰謀論」或「背後動機論」更接近事實。各方面在檢討事件、汲取教訓、調整策略時,如果都接納這種解釋,可能更容易帶着平常心和開放的態度,減少事件的消極影響。
Glad to know your blog today )by a blogger Sun Bin). just read all your posts quickly. pls keep on working for Hong Kong. forgive Hong Kong people, we are too busy to understand your effort.>>Thank You>>p.s. I linked some of your posts.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