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雙龍會

政爭逼令政府歸邊

2006年1月5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上月中,當特區政府爭取市民和立法會議員對政改方案的支持進入最後衝刺階段的時候,行政長官曾蔭權與一眾主要官員,前往由親政府陣營在中環鬧市開設的支持政改方案簽名站,為工作人員打氣。曾蔭權並且在傳媒的攝影機前,跟組織簽名運動的民建聯議員站在一起,拿起揚聲器,呼籲路過的市民支持政改方案

曾蔭權這一舉動,受到「泛民主派」特別是「四十五條關注組」的抨擊,例如關注組成員吳靄儀批評,曾蔭權「為民建聯等左派關注政改大聯盟的簽名運動站台,令社會兩極化」,「比董建華更激」。另一成員梁家傑向傳媒表示,他對曾蔭權這種「極化表現」「最看不過眼」,並說曾蔭權在上任之初曾經「擺明車馬說不會只靠某一方政治勢力」,但「在這麼短時間內便偏向一方」。

曾與民主派相當友好

董建華任行政長官的時候,一直與自由黨和民建聯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這是眾所周知的。董從不隱瞞他在立法會各黨派之間的「偏向」:他把自由黨和民建聯視為政府的「友好政黨」,委任兩黨的核心成員進入行政會議。同樣明顯的,是董與立法會裏大部分「民主派」議員的對立關係:董把他們視為反對勢力,沒有可能成為特區政府的合作夥伴。

曾蔭權接任行政長官初期,各方面對他的看法跟董建華完全不同。他與自由黨和民建聯的關係,遠不如董建華那樣密切;社會上甚至有不少關於曾和兩黨之間矛盾的傳聞。另一方面,在「民主派」當中,不少人以往和曾蔭權相當友好,有的更是私交甚篤,並且在他參選行政長官時成為他的提名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不論原建制派抑或反對派,自然都會重新評估自己和行政長官以及特區政府的關係,起碼認定曾蔭權不會像董建華那樣「一面倒」。

捆綁否決政改致破裂

政改方案發表,一度加深了自由黨和民建聯對曾蔭權政府的猜疑。不少評論認為,這個政改方案增加了立法會直選議席,又擴大了區議會在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中的影響力,其實對「民主派」有利,工商界和「親中派」都是輸家。自由黨和民建聯更有人懷疑,為要爭取方案獲立法會通過,曾蔭權會背着支持方案的黨派,跟「泛民」進行政治交易,接納他們的要求,以換取他們的支持票。

但是,隨着政改爭議的開展,支持和反對雙方壁壘分明的局面很快便形成了。「泛民」的捆綁策略和對政改方案的猛烈攻擊,大概連曾蔭權也始料不及。「12‧4」遊行後,政府已意識到,與「泛民」中的大多數根本沒有妥協的餘地,唯有集中針對少數「目標人物」,希望取得通過方案所需的最少支持票;同時加強與建制派的團結,鞏固他們的支持。當建制派接受了政府「絕對沒有第二方案」的保證,對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的時候,曾蔭權和眾高官在民建聯等支持政改的團體所組織的街頭簽名運動中亮相,向公眾宣示了政府與這些團體站在同一陣綫。

政改方案遭立法會否決後,曾蔭權和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把反對政改的黨派和議員定名為「反對派」,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各黨派的親疏定位。至此,曾蔭權在各黨派之間保持「中立」、「等距」的神話,正式宣告破滅。儘管在處理與反對派的關係上,曾蔭權的手法和董建華不一樣,但建制派和反對派兩個陣營重新形成,已是不可逆轉。這無疑是曾蔭權上台以來香港政治生態發生的最重大變化。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